400-829-8885
为什么制度管理总是流于形式?
新闻动态| 浏览量:3538| 2023-06-27 |

树典型、学样板,实现管理标准化

很多企业都面临制度难以落地的情况,管理者往往将这归结为企业的执行力差等原因,但围绕着提升执行力所做的很多工作却总是收效不大。人们不禁要问,这究竟是为什么?为什么制度管理总是流于形式?

其实,制度化的本质是标准化。西方式的标准化是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来实现的,中国式的标准化是否应该走同样的路呢?

目前,制度管理在很多企业面临的困惑,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一问题。

至少,在中国的企业推行制度管理应该有哪些特点,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问题,否则,ISO文件一套套地制订出来,企业制度大摞大摞地堆积,但管理问题丝毫没有改善,这样劳民伤财,又何必呢?

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管理标准化的影响。

“大家”第一,制度第二

一、西方人讲制度,中国人讲本分

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东方人的不同。

东方人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,由整体到个体。就像我们企业里有些老板把员工自然而然地看成自己的人,看成自己的兄弟、晚辈。当然,不是个个老板都是这样,但是这样的老板也不少。

东方人的思维方式都很接近。日本人也很抱团。终身雇佣制在我们国家都破了,日本人还没打破。他们的整体观非常强。

所以,日资企业与供应商是长期合作的关系。丰田、本田搬到中国大陆某个地方,它们的供应商大批量地就跟着过去了。它们的供应商一般都不换的。所以,日本丰田有丰田系,本田有本田系。

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:总是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体的,总是把自己跟别人看成一伙的。从酒桌上你就看得出,本来大家互不相识,喝着喝着,抱头痛哭的、称兄道弟的发誓许愿的全来了,一顿酒下来,这种和谐的气氛会让你弄不清他们究竟认识了多久。

又如,到东北吃饭,你一进餐馆,老板就说,咱家有什么菜,咱家价钱是如何便宜。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就会觉得奇怪,怎么变成咱家了呢?难道吃饭不要钱吗?如果这样想,你就要闹笑话了,你吃完饭,他还是让你付钱的。你千万别说,咱到咱家来了为什么还要付钱呢?“咱家”只是个概念,他的意思是说,你到这里来吃饭,很亲近的。归根结底,这是一种群体式、整体式特点的体现。

中国过去的大宅子很多,几百套房子就是一家,一个大宅子,一大家族全住一起。在山西、山东、福建,这样的宅子比比皆是,大宅子里有一两百间房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中国过去的生活方式是以家族的方式而存在的,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大家庭里、大家族里,所以个人意识相对淡薄,群体意识相当强。每一个人都是群体培养出来的,每一个人都要为群体负责。

你到中国的那些农村多走一走,就会发现,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已经成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个基因。你到梅州、福建的那些围屋、土楼去,会看到一两百人住在一个土楼里。从这些家族里面出来的人,他的群体意识都很强,他认为自己就是大家养活的。

所以过去有吃百家饭之说,意味着哪个小孩哪怕父母不在了,一样养得活。这家吃一点,那家吃一点,就长大了。

现在恐怕就麻烦了,父母不在了,估计这个小孩就没人管了。这个社会,传统的东西正在解体。

先群体后个体,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。

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先个体后整体。它认为整体是由个体组合起来的。所以西方人特别强调个人主义。你看好莱坞的电影,你总能看到某个英雄人物从头至尾神得很,就像007一样。007就是永远打不死的,他没有死的时候,个人英雄是不能死的。 在西方文化里,倡导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。他们认为群体是个体拼凑起来的,个体优于群体,个体先于群体。群体是不同的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契约关系而形成的。契约关系成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基础关系。

契约关系的意思就是:我跟你本来是没有关系的,我们两个到一起来只是为了谋取各自的利益,所以,你要赚,我也要赚。为了确保我们各自的利益都有保障,我们就需要订立契约,进行公平交易。

其实公平交易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。中国从古至今就没有把经商、交易看成最重要的工作。中国古代的排序是怎样的呢?士、农、工、商,商排在最后。

所以交易在东方人的观念里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概念,更不用说公平交易了。一家子还有什么交易呢?

老爸的东西就是儿子的,儿子的东西也是老爸的。你几个亿的家业,不给你儿子,给谁?哪怕这个儿子你看不顺眼,不想交给他,但如果你偏偏只有这么一个儿子,你还得交给他。所以,在东方人的概念里,交易摆在很次要的位置上,公平交易也就很难成。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。

西方人不是这样的。西方人认为我跟你没关系,我们走到一起来,就是为了利益的交换。既然是利益的交换,就要讲究公平,就要法制、民主、平等。

西方人为什么把民主、平等、法制看得这么重要呢?是因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关系的,大家凑到一起来,不讲民主,只有你做主,我不能做主,就不合道理了。

中国人、东方人为什么这么多年民主并没有真正成为一种主要的价值观?是因为大家认为我们本来就有密切的关系,是一家人。

既然是一家人,儿子跟老爸能谈共同做主吗?儿子对老爸说:你是人,我也是人,凭什么我们不平等呢?老爸可能一巴掌就打过来了。家里我做50%的主,你也做50%的主,那不乱套了!不信,你回去试试,一定是一顿暴打,打了还没有地方投诉。

你跟你哥谈平等,他都不听,为什么?哥说,小时候我照顾你那么多,现在你大了跟我谈平等,小时候你怎么不跟我谈?打架的时候我替你打,我凭什么替你打?我是你哥啊。难道我是为了今天听你谈平等啊?

所以在东方人概念里,人与人是搅成一团的,它不是一个一个凑起来的。反过来,我们一个个都是这搅成一团的群体里头衍生出来的。

西方人认为大家没有天然的关系,所以要平等、公平,所以要守规矩。为什么要守?你不守规矩,你就要占我便宜;我不守规矩,你就要吃亏。

那好,我们都守规矩。所以他们就把制度放在了第一位。我们要理解制度这个东西不是天然必需的。没有一个价值是天然必需的,民主也好,平等也好,都不是天然必需的。它都有自己的实用价值。

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。它倡导的是彼此照顾,相互担当,倡导的是父慈子孝,夫唱妇随:强调的是长幼有序,男女有别,强调的是每个人尽自己的本分。

这个本分是由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所决定的。而这种人际关系又往往是先于他这个人而存在的,是他无法选择的。这是群体社会家族社会在人们内心中打下的深深烙印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外在的制度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人们行为的第一准则。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第一准则的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本分。

这种义务和本分不是以制度和文字的形式出现,而是以习俗和传统的方式出现。

什么叫习俗和传统呢?就是大家都这样,你就该这样;过去都这样,现在就这样。

这里既没有道理,也没有文字,只有“大家”和“过去”,“过去”其实也是指“大家”,只不过是过去的“大家”。“大家”二字就是唯一的标准、唯一的理由。

二、西方人重个人欲望,中国人重大家和谐

东方人的价值观和西方人的价值观不同在什么地方?东方人讲和谐,西方人讲欲望。西方人所讲的竞争和制度,都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的。

西方人讲欲望,个人的欲望摆在第一位。中国人从来不把欲望放在第一位,没有个体的欲望能凌驾于整体之上的文化传统。

西方人把个人的欲望看得非常重,甚至可以说,西方人认为大家走到一起,就是为了满足每个人的欲望,为了让大家的欲望都能满足。

所以,他们需要制度,因为没有制度,这个人的欲望满足,另外一个人的欲望就满足不了了。

有了制度的规范与制约,彼此的欲望就可以达到调和。你的欲望满足一点,我的欲望满足一点,你也牺牲一点,我也牺牲一点,最后达到和谐。所以它是从欲望达到和谐,它从欲望开始,和谐为终,中间就靠制度。

这种情况下,彼此当然都要讲法制。所以西方人天天打官司都习以为常。中国人打官司,总认为不是好事,中国人不能动不动打官司的,观念里就不能接受这个东西。你是原告,那说明你这个人一天到晚找别人的麻烦。你是被告,说明你这个人很不地道,要不人家怎么老告你呢?中国人成原告不行,成被告也不行。

西方人从欲望开始,通过制度(法制)来达到和谐。中国人从和谐开始,先不跟你讲三七二十一 先跟你讲大家的排序。就像家里头一样:是爹的当爹,是妈的当妈,是哥的当哥,是弟的当弟,各就各位。所以中国有句话: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

反过来说,你在这个位置就要做好你这个位置的事,也能得到你这个位置应该得到的。每个人的所得和所为都是根据这个位置来决定的。正因如此,中国文化过去也把它叫礼教文化。礼就是度,度就是分(本分、身份)。这个度和分都取决于位置。

西方人从个人欲望开始,通过制度的规范达到一种平衡,形成欲望的满足,成就一种和谐的状态,所以西方人是先欲望后和谐。

中国人则从群体和谐开始,首先我们要和谐,然后通过齐心协力的运作来满足个体的欲望,先和谐后欲望,中间不是制度,中间是齐心协力,是合作。

中国人经常说“来,我们来运作一把”,而不是说“来,我们来等价交换”。北京的很多文化人,演艺人凑到一起,运作一把,一部戏就出来了。这部戏一演,全国火,一火就是钱。这种运作当中,彼此的朋友关系、信任关系比彼此的讨价还价重要得多。

我们好多老板也是这样的,凑到一起,一商量,一笔生意就开始了。齐心协力的合作就是这个意思,它从群体原有的和谐关系开始,通过齐心协力的运作来满足个体的欲望。咱们老板与老板之间合伙做生意,很少有说,我们俩先把什么都定清楚,而且斤斤计较。如果真是这样,估计还没开始就会散伙。

总之,中国人与西方人价值观不一样,中国人重和谐,西方人重欲望。

士、农、工、商,中国人为什么从古至今把商排在那么后的位置上?就是因为商这个东西把欲望看得重。孔子怕商人这种价值观把整个社会文化全部影响了,所以将商挤到末尾去了。

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,人们自当会将和谐看得比规矩要重。一句话:和谐第一,规矩第二;或者叫:和谐重于制度。

三、企业两手都要抓:家庭化和制度化

中国这100多年以来,随着外族的入侵,随着自身的现代化和工业化,传统的那种社会结构正在瓦解,但是我们还是向往回到传统的结构里去。看一看春节我们就知道了。每到春节,我们瓦解的结构又重新整合,在那几天里头我们要回到家族社会里去,所以,火车票难买,飞机票难买。

我们传统的结构是什么?是群体结构、家族结构。要过年了,好多人不管怎样,都要回去。老板说要加班,他会说,我不要工资了,你再要砍我的工资,我就不干了。我要回去,我要见我的父母、同学、家人。一回到家里,一看到父母、同学、老乡,心里就释然了。为什么?几千年来的东西在我们身上抛不掉啊。我们内心里向往传统的家族生活。

但是春节一过,大家又往东跑往西跑,去北京、天津、广东、浙江打工。社会又开始解体了。你也打工,我也打工,你想挣钱,我也想挣钱,就开始个体化了。一到春节就群体化,过完春节就个体化。所以咱们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是在群体和个体之间摇摆,一会儿在群体里,一会儿在个体里。所以我们现在的企业既要具有传统中国的群体文化,又要兼顾现代的个体文化。

但是我们企业完全保留中国的传统也不可能,所以我们老板要放弃这种想法。我们现在很多老板就想,我们办一个企业,就相当于重新建立一个大家庭,当然,这个家不是跟老婆组成的那个家,而是跟企业员工组成的家。张三来了,是我的孩子,李四来了,是我的弟弟,比亲的还亲,因为他们帮我挣钱啊。

但这是一厢情愿,情况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好。因为中国社会已经受到了个体文化的冲击。完全把企业营造成家,这是一个理想状态。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企业家心中留下的痕迹,我们应该为你鼓掌,但是不可能真正实现。

这个梦要有,这个理想要有,当现实中你的理想不断打折扣的时候,我们要去接受它,要去面对它。不能因为现实打了折扣就放弃理想,理想是要有的。

就像我们说老师教学生,要有一桶水,才能倒出一杯水。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想营造这个家的理想永远不要放弃,但是这个家不可能真正地如你所愿,这是个矛盾的东西。我拥有这一桶水是为了那一杯水能倒出来,不是真正要把这桶水全部倒出去。倒不出去的。如果你连营造这个家的理想都没有了,那可能你现在企业的状况还会更差。

有一句话叫:取其上,得其中;取其中,得其下。我们还是要保持我们的境界,保持我们的高度,保持我们看待这个群体和员工的眼光。

但是我们要现实一点。就是说当你对下属非常非常好他都没有达到你真心想要的标准时,你要接受,因为企业存在个体文化。个体文化就是本来我们没啥关系,所以,我们到一起来就要为利益而争,为利益而斗。

正因为如此,中国现在的企业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型:传统的,不能完全保留;现代的,不可能完全接受。所以企业里家庭文化和制度文化应兼而有之,用家庭文化传承我们的群体文化几千年的传统,用制度文化来规范和约束我们的个人欲望。

所以,现在企业应该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。哪两手?一体化和制度化,家庭化和制度化。企业既要像个家,也必须有条条框框,这样这个家就不是中国传统的家了。其实中国做得好的企业都有这个特点,包括香港、台湾做得好的华人企业都有这个特点。

把企业营造得要像个家,这是一个主导思想,是一个主观思想,但是,在实际上、客观上又要有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。所以家庭化、制度化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现在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,不要单纯地依靠制度化。不要以为凡事靠定一个制度,然后狠抓执行就能解决问题。要懂得通过制度的实施来完成企业的一体化,让企业的人共同得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