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29-8885
管人之道学祖宗
新闻动态| 浏览量:1880| 2024-04-30 |

前几节我们主要从佛家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管理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也蕴涵了深刻的管理智慧,本节我们就重点对这些智慧进行挖掘和解析。

一、儒家的“先修后管”

整部《论语》讲的几乎都是一个“修”字:

“慎言其余,则寡尤:慎行其余,则寡悔;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。”孔子告诉我们:出言谨慎,就会少些忧愁;行为谨慎,就会少些后悔。这两个做到了,自然会有高官厚禄。

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孔子规劝我们:要约束自己,按社会公认的规则做人做事。

“政者,正也。”孔子认为管人其实就是管己,管住了自己,就管住了别人。

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孔子告诉我们:管住自己才能管住别人。

最后,孔子的“推己及人”的管人思想,即通过修炼自己达成管好别人的目标这一管人思想,在下面这段话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:

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

意思是:你要想把自己的光明德行昭明于天下,先管好你的国家;你想管好你的国家,先管好自己的小家;要想管好自己的小家,先管好自己;要管好自己,要先有好的心态;要有好的心态,先要有正确的观念;要有正确的观念,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。“格物”就是符合事物规律的意思。

孔子告诉我们,修身之路是艰难的,但只要持之以恒,就能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;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人到70岁以后,怎么随心所欲都不会违反社会的规矩了,因为规矩已经到他的心里去了。人也痛快了,规矩也守了。这就是和谐统一,但这是需要时间修炼的。

二、道家的“自胜者强”

道家对修炼自己更有一套充满辩证思维的论述。这些论述通过老子的一部5000字的《道德经》传承到今天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看《道德经》总是看到它消极的一面,总认为老子提出的“无为”“不争”等论点对管理有消极作用,却看不到“无为”背后的积极精神。

老子的确倡导“无为”“不争”,但这一切的实质是什么呢?一部传承了2000多年的经典用“消极”两个字能够概括吗?让我们走进这部经典,还原其中的少许段落,找到它真正的精神:

“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”意思是说,上面动脑筋动得太多了,老琢磨着下面的人该怎么管,这是下属难管的原因。老琢磨别人反而管不住人。

“太上,下不知有之”,很好的上司,下面感觉不到这个人的存在;“其次,亲而誉之”,让人觉得可亲的上司,都是其次的,不是最好的;“其次,畏之”,更差一点的上司,就是大家都怕,怕是最差的。有些管理人员总是为下属怎么怕他而得意。老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说了:这是最差的管理者。

“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我不设置很多障碍,老百姓自然有办法富起来。邓小平就是贯彻了这个原则,他说:“不管白猫黑猫,抓住老鼠就是好猫。”意思是让人们自由发挥,社会就富起来了。“我无欲而民自朴”,领导者自己的欲望不强烈,下属自然就淳朴了。

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一个不与人争的人,是没有人能与他争的。不自己树敌的人,是没有敌人的。我们在管人中,经常出现争执和冲突,其根源都在于我们争强好胜的心态和行为。

道家老子的思想初看起来是很消极的,他倡导“无为”“无事”“无欲”“不争”,但其背后却是积极的。从下面这句话中可以看出:

“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老子的很多说法看似消极,就这句话铿锵有力。“自胜者强”,战胜自己吧。这是前面一切说法的答案。

实际上,他要你不作为是要你真正地作为:对自己作为!对自己下狠劲!控制自己、约束自己、改变自己,这才是真正的管人之道。

表面上他是消极的,其实他很积极。他的积极告诉我们,对自己多用力,对别人少用心。你对自己用了力,就相当于对别人用了心,这是个诀窍。他告诉我们管人的穴位在哪里,穴位不在别人身上,在自己身上。

人与人的关系也像道家的阴阳图一样,是互动的。你在自己身上做文章,就会影响到别人,你控制住了自己,就控制住了别人。多在自己身上下工夫,少在别人身上费脑筋,你才能管住别人,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别人的行。

读老子一定要懂得,他不是消极的,你要是认为他消极,那完全理解错了。他很积极,只不过他认为不要对别人积极,而要对自己积极,改造自己,修炼自己。

“胜人者有力”,胜人者只不过有点力量而已。“自胜者强”,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。这句话就把整个《道德经》的核心点了出来。

你以为他无为?他提倡的是对别人无为,但要对自己有为。为什么他说“无为而无不为”呢?意思是说,你对别人无为,但对自己有为,结果什么都成功了。

我们再看几段老子说的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话:

“功成名遂,身退,天之道。”意思是说:你功成名就之后,就要身退了。

览读史书,不管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故事:开国大臣不知道功成身退,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。因为你该做的事做完了,接下来的事情你不擅长,你就应该把位置让出来,这是个规律。这对功成名就之人是很难的。因为谁不想享受自己的成功呢?谁不想再过一把瘾呢?人的天性大都如此。

“退”看似消极的做法,然而反习性而动需要多大的智慧和毅力?需要克制多少欲念?抵制多少诱惑?消极心态的人能做到吗?

“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”意思是:你明明可以很风光的,但你甘愿把风光让给别人。这样的事情常人做得到吗?这需要很高的境界。

老子一直都在强调如何对付自己,这是很难很难的事情,需要我们有真正积极向上的心态。

他为什么这么强调控制自己呢?这跟他的世界观有关系。老子的世界观从下面的文字可看出来:

“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他认为,这个世界矛盾和对立无处不在。

“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”世界不仅充满对立和矛盾,而且常常相互转化。好强的人总会遇到更为强大的对手,而被对方灭掉。结果,强者不强。坚硬的大树容易被风吹断,而那些杂草、灌木却不容易折断,活得更久。弱者反而生命力更强。

“坚强处下,柔弱处上。”你把石头丢进水里,浮起来的是水还是石头?水在上面,石头掉下去了。

“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”世人也许都知道,但还是做不到。这句话真把老子的消极,悲观心态显了出来,他对世人的习性是深感悲哀的。正像佛祖所说:众生业力,不可思议。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。他们还是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:修己。

老子思想的根源是什么?是世界观!他认为这个世界如此的复杂,彼此相辅相成,强者不强,弱者不弱;强中有弱,弱中有强;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所以,不可以单向地思考,不可以在管理上沿一个方向用力。

既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,最终的办法干脆管住自己吧。你管自己总是可以的。世界如此复杂,你总能管好自己。就像人们常说:我改变不了天气,但我可以改变心情。

佛家、儒家,道家一脉相承,都强调自身的修炼。佛家讲修心,儒家讲修身,道家讲修道,归根结底,都是修己。

这才是管人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