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29-8885
把人管好,就要先培养人的好习性
新闻动态| 浏览量:2810| 2023-09-22 |

习性

领导要管好人,就必须抓住人的习性做文章,从改变和培养下属的习性入手。这是一个核心的切入点。

为什么呢?我们先看看好企业与差企业的区别究竟在哪里、好企业好在哪里、差企业差在何处。

好企业是不是因为有一个好老板?是不是因为有一群好员工?是不是因为有一套好机制?都是,但我更想说都不是。为什么呢?

企业的老板多是兢兢业业的人,几乎全身心扑在企业,没日没夜地干;对员工也没有太多可挑剔之处。

很多员工留在企业继续干,就是因为他们的老板为人不错。但这样的企业没有成为好企业。

很多企业的员工都非常努力,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。老板也很重视员工素质,试图通过培训,甚至不断地换人,来获得最好的员工。但这样的企业也没有成为好企业。

至于机制,我们的企业都不知道引入多少机制了:ISO算是一套机制,ERP算是一套机制,绩效考核算是一套机制,有的企业几乎来一个老总就要换一套制度。

笔者到企业去咨询,有老板甚至对我说:“曾教授,不用帮我们上制度了,只要把我们现有的制度筛选一下,看哪些可以推,挑出来推下去就行了。”

所以,我们的很多企业,不缺能干的老板,不缺勤奋的员工,不缺先进的机制,但这些都不足以铸就一个好企业。

一、习性决定成败

(一)好习性造就好企业

导致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成败的差别到底在哪里?

我们先从个人的成功看起。胡雪岩是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红顶商人,富可敌国。胡雪岩研究会的副会长曾仕强先生对他的成功进行了总结,指出最重要的三点是:勤劳、节俭、忍耐。

曾仕强先生是资深学者,在培训界的名望也很高。但当听到他总结出来的胡雪岩成功之道后,我很失望。

勤劳、节俭、忍耐这些特点算什么呢?似乎谁都可以做到。

转念又想,为什么曾先生只用这几个常人熟知的词汇来总结胡雪岩的成功呢?简单之处一定隐含着不寻常。

经过不断琢磨,我发现对勤劳、节俭、忍耐等特点,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。

第一个层面是观念层面,就是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认同度。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层面,就是我们能不能做到。

我们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两个层面上。说勤劳、节俭、忍耐,我们观念上都认同,没有人会认为成功是因为懒惰,也没有人会认为成功是因为奢侈。

行为上偶尔也能做到,勤劳、节俭、忍耐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行为,谁都有能力做到。

但常人就停留在此。

就像我们的企业,老板一抓出货,货一定能出来,甚至平时30天才能做出来的东西,现在3天就做出来了,简直可以创造奇迹。

但是,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每次都只用3天。

所以,我觉得观念上的认同没有问题,偶尔为之的行为也没有问题。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够持之以恒。

持之以恒就是第三个层面的事了。这个层面我把它称为“品性”。

同一个优点在人的身上,有观念层面的,有行为层面的,也有品性层面的。如果只停留在观念层面,我认为只是“知”,离“行”还有很远的距离。

而到了行为这个层面,我认为这也只是“能”,它也不能成就一个人,偶尔的行为并不能成就大事。

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,必须靠持之以恒。持之以恒,才说明这个优点已经成为此人的一部分,成为他的一种属性。

曾仕强先生总结出来的这几点,尽管语言很普通,但实际上是想告诉我们:胡雪岩身上有一些优秀的品性,这些优秀的品性成就了胡雪岩。

优秀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他知道的你不知道,不在于他能做的你根本不可能做到,而在于他身上有某些优秀的品性,你身上没有。

我们对管理的看法,对企业管理的看法,同样应该如此。好企业不在于有一拨儿特别能干的人,也不在于什么绝招。

不要认为有什么方法别人知道我们不知道,海尔知道的我们也知道。

好企业和差企业的区别就在于:好企业明白简单的道理,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到;差企业是尽管明白道理,也有能力做到,但不会天天去做。

很多优秀的老板,他们的人生经验都可以归结为“坚持”两个字。

他们多年走过来的路让他们坚持了很多东西,坚持的这些东西成为了他们的品性,这就让他们拉开了与普通人的距离。

“品”字有三个“口”,口就是嘴,每人有一张嘴,三张嘴意味着三个人。

中国话常说“三人为众”,所以,“品”字也就是众口一词的意思,就是大家都说这个人有这个特点,这就是品性。

“品德”是大家都认为这个人有这个德行,“品牌”是大家都公认的牌子。

“品”字是很值得琢磨的:品德、品质、品性、品牌都含有一个“品”,这个“品”就说明我们所具备的这个特点是长期的、持续的、稳定的。

所以,长期、持续、稳定才是我们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。

(二)好习性是训练出来的

人与人的差距、企业和企业的差距,说到底就是四个字:能否坚持。能不能把大家都知道,甚至都有能力做到的正确的事情坚持下来,是企业管理好坏的分水岭。

坚持为什么那么重要呢?因为坚持就是训练。

我曾经跟农村来的管理人员有过这样一段对话,我问:“你爸妈在家里一般几点钟起床?”“5点多钟。”——农村人有这个习惯,5点多钟就起床了。“那你在家里一般睡到几点起床?”“起码睡到八九点。”

“为什么你不能5点起床,而你爸妈能做到?”“他们习惯了。”

实际上早起这个习惯是生活中养成的,是生活训练出来的。所以,我认为最好的训练就是生活本身,生活是最好的老师。

我们工人在工厂的主要生活就是工作,由此可以推出:工作就是最好的训练。

我想说出一个真相:企业的工作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训练人。有人说企业应该成为一所学校,老板应该是一个老师。

其实不管应不应该,也不管你愿不愿意,企业就是一所学校,老板就是一个老师。这是企业的属性,而不是人们的愿望决定的。

员工的许多坏毛病都是我们日常训练出来的。比如你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出货,他总会说七八天、十来天,从来没有准确的信息给你。

你问采购的物料什么时候能送到?他张口就说:快了。快了是什么时候?没有准信儿。他甚至跟你说在路上,实际上人家还没有装货呢。

这些坏毛病都是我们训练出来的。为什么说是训练出来的呢?每当员工这样说时,我们的管理者都不去认真追查,而是放任自流,听之任之。

最后,他们就养成了信口开河的习惯,养成了不负责任的习惯。这就是训练,纵容也是一种训练。

我们把他们训练成这个样子以后又恨铁不成钢,时常抱怨: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!你是个好教练他会是这个样子吗?你终于把员工训练成了非常可恶的样子,然后就开始恨他,这就是真相。其实根源在我们自己身上。

所以说,我们的管理活动、生产活动天天都在训练人的坏品性。粗放、随意、没有原则地讲人情,这一切都是我们训练的结果。

如果你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,而不是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去思考问题,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
(三)好企业是所好学校

企业一定是学校:好企业是好学校,差企业是坏学校;领导一定是老师:好领导是好老师,差领导是坏老师。

每个老板办企业也是办了一所学校,老板就是校长,也兼了教导主任、训导主任,他下面那些领导就相当于他请的老师。

只有这样看事情才能解决问题。企业不仅仅是生产系统,更是训练系统、教育系统。它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,更多的是“生产”人。

为了“生产”合格的员工,老板花大代价从外面请来培训老师、咨询机构,可惜都收效甚微。

培训为什么没用?不是培训的老师无能,也不是培训的内容无用,而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强大的对手,这个强大的对手就是我们日常的训练系统。

咨询为什么没用?不是咨询的老师无能,也不是咨询的内容没用。

咨询也是一种训练,但它的训练效果和你企业天天工作的训练效果是不能比的。

要想让培训和咨询有用,就必须改变我们实际做事的方式,将我们的管理系统改造成一个有效的训练系统,让正常的管理系统产生有效的训练功能。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变革之路。

让日常的活动培养出人的好品性,这是塑造优秀企业的唯一出路。张瑞敏拿着大锤子砸冰箱,砸的就是大家的坏品性。所以,他被称为管理大师。

我去过海尔几次,有一次遇到海尔在处理一件事情,一批手套的质量有问题,流到了车间。

这在很多企业都不是一件大事,但那天一个8000多人的厂区,中午在大饭堂里吃饭的时候,在海尔内部电视网播放的电视里,采购员检讨采购的责任,品管员检讨品管的责任,车间工人检讨车间的责任。

而我们很多的企业只要出了货就没事了,就让问题过去了。其实人的习性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养坏了,坏了以后要想再改过来就难了。

要培养人的好习性,就得从一件件小事抓起,紧抓不放。人是通过行为、通过事情改变的,不是通过观念改变的。

别以为天天跟他讲道理他就改变了、只有你天天督促他做事,要求他必须这样做、不能那样做,他才能慢慢改过来。

通过改变事来改变人是真正有效的管人思路。松下说它只生产员工就是这个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