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29-8885
第24期《超级领导力之唤醒良知做管理》研修班课程圆满结束!
新闻动态| 浏览量:2020| 2018-07-25 |

   为什么公司制度流程很多,真正被员工执行的不到30%?为什么员工做事的时候喜欢按自己的爱好习性去做?为什么部门与部门之间总爱各说一词,不能从公司的整体角度想问题?

   带着种种的企业管理疑问,2018年7月21日,来自全国近百位企业老板、高管,来到广州珠江新城越秀财富世纪广场欧博公司总部,参加了欧博企管第24期《超级领导力之唤醒良知做管理》研修班课程。



(曾伟教授)


   课程主讲人、欧博企管创始人曾伟教授是禅宗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、明德堂创始人,曾主导东鹏陶瓷管理变革、箭牌卫浴管理变革等600多家企业的管理变革,出版27本管理工具和管理心得的书籍,被中国经济出版社社长毛增余博士誉为“中国式泰勒”,中小企业变革之父。


毛社长发言:“怎样当一个好老板?把老板变成老师,一定能把企业管好。师生关系和劳资关系有质的不同。”


(毛增余社长)


一、良知就是“一体感”

   曾伟教授在本次课程上强调:要打造领导力,首先要教会员工如何真正地“用心”工作。

很多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,比如ISO\KPI\ERP,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。为什么这些管理方法在企业落不了地?他山之石虽可以攻玉,但能完美融合的却是凤毛麟角,中国的中小制造型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槛必须过。什么槛?人心的经营。老板要经营好企业的人心,最关键的是先经营好自己的心,说到底就是要当一个修行人。如果老板不修行,他管自己都管不住,他又如何管下属?

   曾伟教授说:“在企业管理中,很多人看似‘用心’地工作,但他们用的是‘私心’,不是‘公心’。”何谓“私心”?“私心”是指员工做事情喜欢按个人爱好做,不喜欢按公司的规定、制度、流程走。因为按制度做他会感觉难受,按个人喜好做他感觉好受。



(课程现场)


   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?是良知。曾伟教授通过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,让在座的学员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良知,让我们相信良知是每个人身上原本具有的。

   为什么人人都有良心,但小悦悦视频中有的人“知”了后马上行动,有的人“知”了后却没有行动?

因为人的内心还有思考层面——自我意识。意识心对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

   为了引导大家思考这个问题,曾伟教授现场播放了一段《圣经▪创世纪》音频,即人类的祖先亚当、夏娃在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后,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。曾伟教授指出: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后果,以及在之后饱受世间苦难的根本原因,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产生,也是“一体感”的消失、分别心的产生。

   一体感就是良知。就是王阳明所说的“大人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”。也是孔子所讲的“仁”的境界,“仁者爱人、仁者无敌”。亚当和夏娃没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前,他们具有“一体感”,看周围的一切都是一体的,没有你我分别,所以哪怕赤身裸体也不觉羞耻。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后,“一体感”失去了,人有了自我意识,有了分别心,有了对立。人类的痛苦就来源于此。


(亚当与夏娃)


   企业里面很多人人为王的现象,就是因为企业的人没有“一体感”,大家说起来头头是道,但做起来却是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。企业的问题往往是大家没有同体导致。如果老板与员工有一体感,管理就好做。各部门之间有一体感,沟通协调就好做。在企业管理中,“分别心”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各说各话、各做各事,导致企业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。只有企业的人都有“一体感”,我们的管理工作才好做。因为“一体心”在工作当中的作用就是感同身受。

   我们把世界分清楚重要,还是找到一体感更重要?人最高的境界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,一体感就是良知。

曾伟教授指出,西方的管理强调“分”,东方的思想强调“合”。企业里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,而合作更加重要。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,这种文化就是相信良心的氛围。只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,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才能应用得好,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。


(课程现场)


   曾伟教授现场讲了很多“一体感”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,比如:
订单评审。接到订单后,通过评审,让和订单相关的部门和人建立同体感,人和人同体了;让这个订单的客户要具体信息,充分结合企业当下的客观实际情况,事与事同体。
   品质成本改善。现场有神灵,要注重到现场发现问题、挖掘答案,问题的因缘在现场,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与问题同体,与产生问题的因缘同体。
   孟子云:“不虑而知,谓之良知”。真正的良知是不会让我们左思右想的,管理者只要到发生问题的现场走一走,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。很多时候企业里的工作效果出不来,就是管理者没到现场去,没有做频繁的排查,没有对现场问题进行“觉知”,没有频繁的对单,没有与一线员工多沟通。企业里再美妙的计划都比不上频繁的排查和跟催。因为做的这些动作都是良知,不是意识。


(课程现场)


   企业里面总是想的人太多,排查的人太少,沟通的人太少,说到底是大家的“一体感”太弱。所以,老板或者高管,做企业管理要从以前的靠意识改成靠良知做管理。“良知”不是指好人和坏人的区别,“良知”是王阳明所说的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,是对善和恶的知。企业不是非得要一批人格高尚的人,但是企业要有明白人,不要“糊涂蛋”。
   曾伟教授说“良知”是人的根本智,对应在企业中的做法就是多沟通、多排查、多反馈。“分别心”产生的智慧是人的后得智,欧博提倡唤醒良知就是开发人的根本智。
正如《大学》第一句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“明明德”所说,明白良知的存在。“明明德”的第一个明是指明白,“明德”是指良知,良知有“知”的功能。


二、用“亲民”打破潜意识

   在本次课程中,曾伟教授通过绳结游戏以及9点连线的测试题,说明人们的“虑”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和常识,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。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,是因为我们的思考始终禁锢在过往的经验和常识当中。


(绳结游戏)


   为了打破“潜意识”,突破固有的观念,我们就要做到《大学》中的“亲民”。在企业管理中,亲民就是到生产现场和工人打成一片。良知经常被我们的经验、观念、常识障碍住,就要用“亲民”去突破。凡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是做不好管理的,哪怕学历再高,不愿意亲民,就做不好管理。

  “亲民”是一个烦恼痛苦的过程,但亲民更是一个产生良知的过程。我们只有抱着接受痛苦、接受烦恼,才能不被过往的经验绑住,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。

  《大学》中“止于至善”的意思是幸福是好的,痛苦也是好的,一切皆善。因为“明明德”能够让我们唤醒良知,“亲民”能够让我们直接找到答案,我们接受了亲民的痛苦,就少了一份左思右想的烦恼,当管理者愿意走出办公室,走到生产车间,他会流汗,但是不会流泪。所以,“亲民”是到达至善的方法——接受痛苦,痛苦会带给企业成长——当一个企业把成长做为目标的时候,企业不管面对顺境还是逆境,都能泰然处之。


(学员回答)



三、企业成长才是“至善”

   自我意识产生痛苦烦恼,自我意识又是创造力的来源,如何平衡?

有的人一听到“一体”,就误以为要把较真的精神去掉。如果人与人一点都不较真了,大家表面一团和气,企业的事情反而变得更加糟糕。较真又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加,不较真又让企业更加混乱。做管理要不要把较真的精神去掉?什么时候该较真?什么时候不该较真?

   曾伟教授给大家支了一招:

首先,在相信企业里的人个个都有良知的基础上,判断较真的事情是不是良知,是虑还是不虑。多虑者非良知。

其次,去现场检查,去觉知事情。“知”了,人人都是善人;“不知”,好人也会把事情做坏。


(课程现场)


   王阳明讲“良知即天理”。天理就是本来,天理就是人的至善。一切有利于生命的就是符合天理天道的,不利于生命的就是不符合天理天道的。

   曾伟教授问学员们,在企业管理中,我们的标准、我们的理应该是什么?

如果拿人的感受做为管理标准,我们就会认为让人快乐的是好的,让人痛苦的就是不好的。这样一来我们就总想把痛苦和烦恼去掉。那样会让管理者对员工管也不是,不管也不是。管得严了,员工就要走。不管了,企业的事情又没做好。

   《道德经》有句话叫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”,天理天道都是利于生命的,有利于生命的就是对的,残害生命的就是错的。曾伟教授认为,我们不能拿快乐和痛苦做为衡量一件事情的标准,人的感受不能做为最高标准。要用圣人的话做为标准:回到生命,有利于生命的就是对的,不利于生命的就是错的。在生命面前,好受难受不重要。

    在企业管理中,管理者对做得不好的员工就应该管。不能以我们的好受难受为标准,而是以生命为标准,不管他就是害他。


(课程现场)


   在管理中,以人的感受做为标准是错的。做管理首先要明白,人不能活在感觉当中。就像欧博进驻企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事实和整理数据,破除人的感觉。做不好管理的老板,都喜欢凭感觉做管理。所以《大学》中“知止”的“止”如果是止在感觉上,人的心是不会定的。

   “知止”的止如果止在数据上,人的心是不是就会定?也不会。因为数据有波动,把注意力盯在数据上,心就会随着数据起伏,同样定不了。

   “知止”的止要止于成长上,这样不管企业面对好的坏的环境,都能够从中不断地进步,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所以“知止”的止要止于老板的修行上,因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成长。从感觉超越到数据,从数据超越到成长,从成长超越到修行。心在成长上,心就会定。成长是企业管理中唯一的标准。企业不管遇到什么风浪,一直做下去就是伟大的。

   干企业的人要把心静下来、安下来、定下来,前提是我们的心要止在成长,企业哪怕是亏本,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成长。欧博的发心就是帮中国的中小企业一直行在“知、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”的路上。


(学员认真听讲)



四、学习儒家文化修身养

   良知”是在本来面目下获得的知。为什么本来面目那么值得回归?因为我们处在本来面目的状态时不用思考。就象管理者只要到车间走一走、看一看,就能发现生产的问题,而不是在办公室左思右想为什么会发生问题。

   “一体”可以代替思考。

   有句俗语叫“百思不得其解”,从健康角度来说,“思”多则伤脾,伤脾则伤肾,伤肾则伤肝,伤肝则伤心。五行里面,胃属土,肺属金,肾属水,肝属木,心属火。胃对应的是饮食,肺对应的是气息,肾对应的是女色,肝对应的是酒水,心对应的是情绪。所以佛门要求我们要懂得持戒,要懂得节制。因为通过胃吃进去的能量转化到肝、肾,最终转化到心的能量。而心如果过多的“虑”,能量就会减少,心的能量减少,就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运转,从而影响健康。

   少思不虑又要解决问题,靠什么?靠的就是良知。老板或者高管不仅面临的是挣钱难、管理难,更面临着健康难的问题。很多企业家把企业创办成功了,但身体却垮了。企业家如何才能做到健康地挣钱?就要靠良知,就要靠一体之知,就要通过学习儒家文化,把自己的心量做大,格局做大。就像日本企业家稻盛禾夫所写的“敬天爱人”,敬天是和天一体,爱人是和人一体,这是企业家对人对事应有的态度。企业家把儒家文化学好了,进可以把企业经营得更成功,退可以让自己身体健康。


(团队风采)



五、修行是老板做好管理的良方

   第二天的课堂上,由禅珏师教现场学员练习动中禅,让人学习在动中禅的过程中真实地面对自己。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、接纳自己,人才能成长。

   接着曾伟教授通过一系列的禅意图片,让大家认识到,我们看任何事情都是注意力和大脑加工的结果。在管理中,我们没必要认为这个好、那个就不好。如果我们都把事情往好的地方加工,我们就看到一切都是好的。所以,当我们遇到难受的事情时,要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好的事情或者事情好的一面。要把一切的坏事都看成好事,这样我们的心才充满正能量,有能量才能做好事情。


(动中禅现场)


   课程中,通过“传球游戏”心理小视频,让学员们了解到,良知经常会被意识遮蔽,要让良知起作用,就要去排除意识对它的干扰。

在企业管理中,管理者对别人的好坏都不要执着,不要老盯着一个人。“格物”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被周围的人事吸引。做管理最难受的是,好心好意培养一个人,这个人又走了。这时你的注意力就要放在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你去培养。培养别人就是成就自己,别人对你造成的痛苦,要学会放下。

  曾伟教授说,《大学》中所讲的“诚意”,在我们工作当中就是指我们要改掉习性。因为习性不改掉,再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。人的习性就是人的潜意识,潜意识比意识的力量大得多。潜意识的力量支配人90%的行为,意识的力量支配人10%的行为。老板要借助企业管理系统,把人的习性改变。因为习性让我们的良知受到障碍。

所以,曾伟教授进一步强调,“格物”是不让意识遮盖良知,“诚意”是不让习性遮盖良知。


(全体合照)


   如何改人的习性?第一靠注意力改习性,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感受上,要放在成长上。第二靠反复的行动,要有一遍改不了就改一万遍的决心。

   科学的管理工具我们要用,但最重要的是要用好我们的注意力,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。我们不要把自我意识抬高,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、宽远一点。

   最后,曾伟教授总结,老板要发誓成为一个大修行人,至少要成为所有员工的榜样,成为企业做人做事的榜样。因为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最后都是对老板的考验。所以,老板在企业管理上,具体的管理方法要用,自身的修行也必不可少。


报名咨询

欧博王经理:1331613427         微信号:oubo6699

课程时间:2018年8月25-26日 (星期六日) 9:00-12:00,   14:00-17:30

课程对象:老板,总经理,副总。

定价:19800元/人/期,每期俩天

地点:广州市天河区海安路越秀财富世纪广场A1座1407室内(欧博总部)